简介: |
潘天寿(1897—1971),现代画家、教育家。早年名天授,字大颐,自署阿寿、雷婆头峰寿者、寿者。浙江宁海人。擅画花鸟、山水,兼善指画,亦能书法、诗词、篆刻。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受教于经亨颐、李叔同等人。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,后取法石涛、八大,布局奇险,用笔劲挺洗练,境界雄奇壮阔。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。为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国文联委员;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。 |
赏析: |
潘天寿喜欢画鹰和秃鹫,在众多的作品中,我们似乎发现一个问题,即他笔下的鹰和秃鹫很少作飞翔的形态,相反常常停立于松石之上,或仰或俯。
曾琢磨许久,百思而不得解,如此一位大师不可能不会画飞翔的鹰。近日闲暇时随意翻阅画册,谜惑解开了,恍然大悟。在一张作于1961年的指墨画上,潘天寿题到:“会心在四远,不是为高飞。画事能在着墨时会心高远,空旷之处,即不染尘俗矣。”---这就是根源所在。
纵观潘天寿画的鹰、秃鹫、雏鸡等形象深受八大山人的影响,善用墨法,浓淡相破,水墨淋漓,超凡脱俗。此幅墨鹰,画法亦同,脚下的石块先用笔线勾勒出轮廓及转折关系,然后点上苔点,加以杂草。看似简单,其实无不合乎法度,笔线讲究,筋骨内蕴,有钢铁一般的柔韧性,潘天寿自己称之为“强其骨”。至于“着墨时会心高远”,他专门论述了如何“着墨”,尤其是对泼墨、破墨二法有独到的见解。
用墨之注意点有二:一曰“研墨要浓”。二曰“所用之笔与水要清净”。以清水净笔,蘸浓墨调用,即无灰暗无彩之病。老手之善于用宿墨者,尤注意及此。
破墨二字,始见于《山水松石格》,至北宋米襄阳,尽发其秘奥。至明代,此法已少讲求,故仅知浓以破淡,以干破湿,而不知以淡破浓,以湿破干。以水破墨诸法。原用墨之道,浓浓淡淡、干干湿湿,本无定法,在干后重复者,谓之积,在湿时重复者,为之破耳。全在作者熟练变化中,随心随手善用之而已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