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: |
傅抱石(1904.10.5-1965.9.29),原名瑞麟,号抱石斋主人,祖籍江西西新喻,生于南昌。早岁于瓷器店学徒,自学篆刻、书画。青少年时代的傅抱石家境极为贫寒,父亲去世得又早,傅抱石靠自学获得了大量知识,尤其是关于中国绘画史与篆刻史的知识。二十余岁就撰写了《国画源流述概》(22岁)、《摹印学》(23岁)、《中国绘画变迁史纲》(26岁)之类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专业论著。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执教,1933年东渡日本,于帝国美术学校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,兼习篆刻及中国绘画。1935年回国,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,1938年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秘书,从事抗日宣传。1940年复回中大任教1949年后,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、江苏省国画院院长,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美协江苏分会主席、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文联委员、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擅山水、人物画兼书法、篆刻及美术史论. |
释文: |
傅抱石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,画意深邃,章法新颖,善用浓墨,渲染等法,把水、墨、彩融合一体,达到翁郁淋漓,气势磅礴的效果。在传统技法基础上,推陈出新,独树一帜,对解放后的山水画,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。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,其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。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融会日本画技法,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,进行艺术变革,以皮纸破笔绘山水,创独特的抱石皴。在技法上,蜕变运用,自成一格。
此幅傅抱石画中构图饱满,山峦充塞天地,几线瀑布从天而降,其声激越,穿云裂石,高士隐现于一角,若有所思。此幅山水为抱石常画之题材,虽构图、设色各有不同,然皆有苍凉、幽静之诗意,亦透露出某种悲怆味道。抱石先生喜醉画山水,甚至无酒不能作画,此酒神状态始终贯穿于其创作中,了不经意,草草而成,然笔极端妍秀媚,宛若自然天成,他选择了传统皴法中最不规律,最自由,也是最洒脱的两种-乱柴皴和乱麻皴。又取了他顶礼膜拜的石涛上人的拖泥带水皴,并加倍地用水晕染。他的这种选择,不是出于技法上的取巧,而是因为性格、性情方面的一致,所以能够很快地自然结合在一起,溶化在一起,成为了先生自己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标志。雄壮磅礴的气象,淋漓苍茫的韵致,强烈迅疾的韵律,是这幅作品给予阅者的大感觉、大印象,故抱石之“往往醉后”实为感情之非理性与笔墨之理性的最佳结合。
傅抱石此幅山水画作品,是难得一见的狭长高旷,表现诗意,更多的还是山水秀美的景致,用笔潇洒,用墨酣畅,并将水、墨、色融合一体,尤其是作品中的墨色表现,浓墨处浓黑透亮,淡墨处秀逸而朦胧,蓊郁淋漓,气势磅礴。作品中傅抱石用笔变化多姿,在墨色将干未干时,以散锋乱笔尽情挥写,体现了傅抱石用笔经典特征,也组成了作品画面的有机节奏,正如画家张安治所评论的:“一大片大片的水墨,简直是西洋印象派以后的作风,画山石的皴法亦前无古人,随意纵横,信笔点染,却已做到物我忘我,离形去智的超然境地。是“前无古人的奇特之作,画风雄肆奔放,笔飞墨舞,皴法则师心独创,于古人几无迹可求”。 |